01 学生问:林老师,请问失眠的核心病机是什么?
您如何从中医底层逻辑理解失眠? 林老师答:失眠,中医称为“不寐”,其核心病机在于阴阳升降失常、营卫失谐。 我从《内经》和《伤寒论》的底层逻辑来理解,人身是一个小天地,有自身的圆运动规律。
阳入于阴则寐,阳出于阴则寤。
当这个圆运动失衡,阳气该入不入、该出不出,就会导致失眠。 具体来说,有两极失衡的状态:
一是卫阳亢浮不能入于阴,二是营阴亏虚不能敛阳。
这就像月亮的晦朔盈亏,失去了正常规律。 我在临床常观察患者的阴阳气血盛衰、津液输布情况。
气机升降失常是关键环节,或是少阳枢机不利,或是中焦土虚不能制水,或是心肾不交、水火不济。
务必首辨阴阳,分清寒热虚实,这是诊治失眠的第一要义。 02 学生问:请问老师,如何运用六经辨证分析失眠?能结合案例说明吗? 林老师答:六经辨证是失眠诊治的核心方法。
我曾在钦州接诊一位53岁女性,失眠2年,表现为难以入睡、凌晨1-2点易醒、口苦、脚冷、食欲不振,舌淡暗胖大、苔白,脉沉细。 此案展示了六经传变与合病的复杂性。
患者口苦、易醒属少阳病,胆火浮越;
脉沉细、脚冷、舌淡胖属太阴病,中焦虚寒;
食欲不振、纳少提示太阴湿土壅滞。 这是寒热错杂之证:少阳枢机不利,胆火不降,中焦虚寒,痰湿内生,最终导致阴阳失交,阳不入阴而寤寐失常。
《灵枢·邪客》云:“卫气独卫其外,行于阳,不得入于阴……故目不瞑”。 我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枢转少阳,合温胆汤涤痰宁神,配半夏秫米汤交通阴阳。
患者服药5剂后,入睡改善,醒后能再入睡。二诊加白芍柔肝缓急,最终二年顽疾得愈。 03 学生问:刚才案例中用到柴胡桂枝干姜汤、温胆汤和半夏秫米汤的合方,请问老师这些方剂的配伍思路和方证鉴别是什么? 林老师答:这个问题问得好,方证鉴别是经方运用的关键。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少阳不利兼太阴虚寒之证,方中柴胡《本经》谓“主心腹肠胃中结气”,疏利三焦为君;
黄芩“主诸热黄疸”,清泄相火为臣;
桂枝“主上气咳逆”,温通少阴心阳;
干姜“主胸满”,暖太阴脾土。
四味相合,斡旋少阳之枢,温振中阳。 温胆汤针对痰热内扰,胃不和则卧不安。
半夏《本经》谓“主伤寒寒热”,陈皮“主胸中瘕热”,竹茹“主呕哕”,三味通降胆胃逆气;茯苓“主胸胁逆气”,朱茯神兼入心经,导湿浊下行。 半夏秫米汤出自《灵枢》,是交通阴阳的基础方。
我常用薏苡仁代秫米,半夏“下气”开通道路,薏苡“主筋急拘挛”兼利湿邪,二药相须,使“阴阳已通,其卧立至”。 三方合用的思路是:疏少阳、温太阴、化痰浊、通阴阳,针对复杂病机的不同层面协同作战。 04 学生问:请问对于阴虚火旺的失眠,您常用什么方剂?如何鉴别使用? 林老师答:对于阴虚火旺失眠,我常用黄连阿胶汤和百合地黄汤的合方。 曾治一位62岁女性,因与邻居争吵后心烦失眠四月,诊见:失眠难入睡、易醒、心烦急躁、口干欲饮、盗汗、消瘦、舌红少苔、脉细弦。
这是阳明病,肝气郁结,久而化热,耗伤津液,心神失养,阴阳失调。 我拟黄连阿胶汤合百合地黄汤。
黄连阿胶汤出自《伤寒论》第303条:“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、不得卧,黄连阿胶汤主之”。
方中黄连《本经》谓“主热气”,黄芩清上焦热,芍药敛阴,阿胶“主心腹内崩”滋阴养血,鸡子黄滋养心血。 百合地黄汤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百合《本经》谓“主邪气腹胀心痛,利大小便”,有清补之性;生地滋肾水以上济心火。
两方相合,滋阴降火,交通心肾,颇契合阴虚火旺失眠的病机。 与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相比,黄连阿胶汤更适用于阴虚火热亢盛之证,而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更适合阴虚火不旺之证。
辨证关键在于舌象和脉象:舌红少苔或无苔,脉细数者,宜黄连阿胶汤;
舌红不甚,苔薄,脉细无力者,宜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。 05 学生问:对于阳虚型失眠,您如何辨证用药?请结合案例说明。 林老师答:阳虚失眠多见于少阴病,我常用真武汤加龙牡。 曾治一位44岁女性,失眠10年,甚至需饮酒助眠,每晚饮红酒1瓶。刻诊:失眠难入睡、易紧张、怕冷、晨起稍口苦、舌暗淡嫩有齿痕、脉沉细。 此属少阴太阴合病,阳虚水停。
真武汤中附子《本经》谓“主风寒咳逆”,温肾阳助气化;
茯苓参利水渗湿;
白术健脾燥湿;生姜温中散寒;芍药敛阴和营。 加龙骨、牡蛎,《本经》谓龙骨“主心腹鬼疰,精物老魅”,牡蛎“主惊恚怒气”,二药摄纳浮阳,安神定惊。
患者服5剂后睡眠明显好转,夜眠达7小时,紧张感减轻。 与四逆汤相比,真武汤偏于温阳利水,适用于阳虚水停之证;
四逆汤偏于回阳救逆,适用于纯阳虚之证。
辨证关键在于有无水湿内停:兼有舌胖大、齿痕、水肿倾向者,宜真武汤;
单纯阳虚不固者,宜四逆汤。 06 学生问:请问老师,在失眠治疗中如何注重气机升降和圆运动规律? 林老师答:这是失眠治疗的高层次思维了。
人身气机升降出入无时无刻不在进行,维持着圆运动平衡。 我注重斡旋中焦复升降。
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,中焦不和则阴阳交通受阻。
用半夏《本经》谓“主伤寒寒热”,配秫米取半夏秫米汤意,重启中轴气化;
茯苓合用甘草取苓桂剂,依《本经》“主胸胁逆气”特性平冲降逆。 曾治“胃不和卧不安”者,以苓桂术甘汤加龙骨45克,5剂而寐安。
这就是恢复中焦升降功能,使天地交泰。 其次要疏达厥阴调枢机。
柴胡“推陈致新”,合黄芩成小柴胡汤底方,治子时易醒者如拔机括。
加乌梅30克制其燥,合欢皮15克舒郁,对应《本经》“安五脏,利心志”之效。 还要引火归元固根本。
附子“主风寒咳逆”,配磁石“主周痹风湿”,形成天地交泰格局。
我曾用四逆汤加磁石60克,治阳虚浮越型顽固失眠,使离火降于坎水。 最后要因时制宜,注重时空观辨证:
春用柴胡疏肝,夏取黄连泄心,长夏茯苓化湿,秋施百合润燥,冬进附子温肾。
如冬至后阴盛阳微,我用四逆辈合归脾汤,配山茱萸收敛浮阳,体现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”的治未病思想。 通过这些方法,调畅气机、恢复自和力,重建睡眠节律,才能真正达到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的仲景心法。 07 学生问:请问老师,对于痰热内扰型失眠,您如何辨证治疗? 林老师答:痰热内扰型失眠常见心烦失眠、胸闷脘痞、呃逆嗳气、头晕眼花等症。
其病机关键是痰浊阻滞,气机上逆,困扰神明。 我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。
黄连“主热气”,清心泻火;
半夏“主伤寒寒热”,化痰降逆;
陈皮“主胸中瘕热”,理气化痰;
茯苓“主胸胁逆气”,渗湿宁心;
竹茹清化痰热;枳实破气行滞。 这与半夏泻心汤有所不同:
黄连温胆汤重在清化痰热,适用于痰热扰心之证;
半夏泻心汤重在辛开苦降,适用于寒热错杂于中焦之证。 我曾治一位44岁女性,失眠4年,伴梦多、心烦、晨起口干口苦、喉中有痰、纳差、大便干、舌淡润苔白腻中有裂纹。
用半夏泻心汤、半夏厚朴汤、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,后患者失眠明显好转,能入睡5-6小时。
这就是调和寒热,化痰安神之法。 08 学生问:最后请问老师,在失眠治疗中有什么常用的药对经验? 林老师答:经过多年临床,我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药对使用经验。 酸枣仁合川芎:《本经》载酸枣仁“主心腹寒热,烦结”,川芎“主中风入脑”,两药相伍如舟车并进,既养肝血又开郁结,治多梦纷纭者颇效。 栀子配淡豆豉:依《本经》“主五内邪气”,栀子豉汤解胸膈郁热,治辗转反侧若翻烙饼者,我常加连翘15克透热外出。 桂枝加龙牡:取桂枝“主结气喉痹”之功,佐龙牡“主精物老魅”,治惊吓型失眠。
曾遇受惊致不寐者,施此方配琥珀粉2克冲服,收立竿之效。 这些药对运用体现了中医复方配伍的精妙,君臣佐使,相互协同,共同恢复阴阳平衡。 希望这些经验对你们临床有所启发。
记住,失眠之治,非独安神一途,要从整体出发,调畅气机,方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靠谱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